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644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Delta變種病毒再起 缺櫃、少船和人力不足成三大難題 隨著各國逐漸解封,經濟亦逐漸熱絡,但全球零售供應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。
Photo Credit: 2021 Taiwan Brief 不過,《霧谷晶策》認為國際社會是比誰「拳頭大」的硬實力,今天中國不會因美國停止軍售而放棄統一台灣的野心。從這角度看來,即便美國的民意如此支持「台灣獨立」,但實際層面根本難以推行。
美國民眾支持協防台灣的概念,其實也很難更動拜登政府的方向。芝加哥全球事務協會長年以來追蹤有關美、中、台三方相關議題的民調,而此次最引人注目的焦點,就是美國民意在支持美軍協防台灣抵禦中國入侵上,首度過半。美國人如何看待美中、美台關係? 首先,第一則民調詢問「下列何種關係,你覺得最適合形容美國與中國、台灣的關係?」數據顯示高達六成的美國民眾認為,台灣是美國必要的夥伴(Necessary Partner, 30%)和盟友(Ally, 30%)。《霧谷晶策》分析,若從以上四項「友台」的民調結果來看,台灣確實值得開心。這代表美國政府在推動上述政策來看,是有民意支撐做為基石。
相反地,台灣自2013年起於美國人心中好感度逐年上升,從2013年的52分,上升到今(2021)年的57分。報告指出,同意和反對軍售給台灣的比例是50%比47%。《我那遙遠的呼喚》的特點在於,與滇緬游擊隊相比,李立劭還加入了二戰的敵方日本人,作為戰後各方處理歷史記憶的對比。
孫立人案的爆發,讓孫立人周遭的嫡系被連累,如中尉上不了上尉,有的升不了官二提早退伍,或遭遇白色恐怖。照片攝於加爾各答的火車站。不過,其實對遠在泰緬的孤軍後裔而已,省籍並不是很重要的事情,最重要的是,李立劭來自台灣,因為他們的國族認同還牽繫在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。《我那遙遠的呼喚》是從2016年開拍,而片中的主要時間點是在2019年,可以說,李立劭相當幸運地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前拍攝完畢。
「不管對馬英九總統評價如何,但對海外陣亡將士這塊,就我認識的國軍將領是對其肯定的,的確做了不少事,但你要說大作也沒有,就是象徵性的事情。1955年,孫立人遭蔣介石指控兵變,因此被軟禁了33年,1990年病逝於家中。
不管是國民黨民進黨,都非常被動的。李立劭不免感嘆,因為有國共鬥爭的因素,因此中共政府是漠視國軍的貢獻的,更遑論文革時期,遠征軍的經歷者、家族被歸類為「黑五類」。「我個人是認為,基本上台灣社會就是冷感,所以你說每一任政府對遠征軍、孤軍的態度,都一樣。誰在遙遠呼喚 片名之所以是《我那遙遠的呼喚》,是因為李立劭想要強調不被遺忘。
然而,經歷國共內戰、台灣三度政黨輪替等時代輪變後,這段往事已漸漸被人遺忘,當年的遠征軍已近凋零,而留在緬北的遠征軍後裔仍心懷著「中國」,只是這「中國」,是在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。揭鈞是孫立人認養的五位義子之一,他曾寫過個不少孫立人將軍的書。在那遙遠的70年前,即1941年,遠在緬甸印度邊界的二戰戰場上,為阻止日軍從緬甸西進印度,以及確保中國西南大後方的穩定,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與英國共組了中英軍事同盟,中華民國政府派出了「中國遠征軍」投入這場戰事。不過李立劭爺強調,雖然國民黨、民進黨一樣對這些歷史冷感,但必須說馬英九時期還是有做一些事,例如在2014年的軍人節前夕,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的英靈以總牌位形式,正式入祀靈忠烈祠:另一方面,在陳慧興上校的走動爭取下,馬政府也有編列預算撥款修印度蘭伽公墓。
確實在李立劭拍片的過程中,許多人誤以為他是外省人,如受訪的老兵會問他哪個省來的?而他只好回答,家族很久以前是從福建到台灣的。對於民進黨,李立劭提到,2017年在台北孫立人將軍官邸(陸軍聯誼廳)舉行的紀念會上,柯建銘說自己高中時是孫迷,也讓大家對這民進黨大佬感到意外。
對李立劭而言,他記錄這些在許多人眼中屬於外省人的家國血淚史的故事,並不是為了任何政治議程,他更在乎的是,任何一個流離在疆域外,個體與家國的離散情感。在陳慧興的鼓勵下,李立劭決定開始投入中國遠征軍紀錄片的拍攝。
起初李立劭對拍孫立人的紀錄片有興趣,但實際深入接觸後,覺得自己完全不了解這塊歷史,而且這故事相當龐雜,在沒有把握之下,後來也沒合作下去了。不過因緣巧合地是,後來李立劭認識了中華民國前駐印度武官陳慧興上校,而陳慧興就是維護印度蘭姆伽公墓的重要人物,這公墓埋葬著遠征軍的英靈李立劭認為,固然民進黨政府有注意到孫立人案,但還沒進一步思考到以轉型正義的角度推動,畢竟要真的「轉型」的話,得有個說法,包括對國民黨軍隊抗日的時期的肯定,但就涉及到政治氛圍,要肯定對手過去的貢獻,但得假裝沒看見,就跟孤軍的處境一樣,假裝沒看見而令人難過。從孤軍到遠征軍 李立劭的紀錄片代表作,是2010年至2018年完成的「滇緬游擊隊三部曲」——《邊城啟示錄》、《南國小兵》、《那山人這山事》,訴說的是已在泰北、緬北地區落地生根的國軍孤軍後裔的故事。而今年推出的《我那遙遠的呼喚》,不算是「滇緬游擊隊三部曲」的第四部曲,但仍有些關聯性,如泰北孤軍早期的領導者李彌將軍,曾是中國遠征軍的副軍長,而二戰結束後,也有部分遠征軍留在緬北,不願返回中國大陸。Photo Credit:李立劭提供 李立劭導演遠赴印度派中國遠征軍的紀錄片。
《我那遙遠的呼喚》是從2016年開拍,而片中的主要時間點是在2019年,可以說,李立劭相當幸運地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前拍攝完畢。照片攝於加爾各答的火車站。
在陳慧興的鼓勵下,李立劭決定開始投入中國遠征軍紀錄片的拍攝。正如中國抗戰、國共內戰時期有許多故事,是無法光靠一部紀錄片說完的,李立劭在2010年開始拍泰北孤軍後裔的紀錄片時,原以為只會拍一部,但隨著與當地人的連結越深,接觸到人事物就越更廣闊,而不願讓這些故事被淡忘的李立劭,也只能繼續拍下去。
不過因緣巧合地是,後來李立劭認識了中華民國前駐印度武官陳慧興上校,而陳慧興就是維護印度蘭姆伽公墓的重要人物,這公墓埋葬著遠征軍的英靈。《我那遙遠的呼喚》的特點在於,與滇緬游擊隊相比,李立劭還加入了二戰的敵方日本人,作為戰後各方處理歷史記憶的對比。
不過,其實對遠在泰緬的孤軍後裔而已,省籍並不是很重要的事情,最重要的是,李立劭來自台灣,因為他們的國族認同還牽繫在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。1955年,孫立人遭蔣介石指控兵變,因此被軟禁了33年,1990年病逝於家中。那民進黨就是冷感」、「民進黨對海外這方面,是不懂,也不太想去涉入,國民黨就是忙選舉,真的會關心的多是民間的人,有爭議時,政府才會跳出來被動回應。同時又因孫立人案的因素,所以孫立人領導的遠征軍歷史,早被國民黨當局淡化,也因此在國軍歷史教材裡,更對遠征軍歷史輕描淡寫。
確實在李立劭拍片的過程中,許多人誤以為他是外省人,如受訪的老兵會問他哪個省來的?而他只好回答,家族很久以前是從福建到台灣的。不過李立劭爺強調,雖然國民黨、民進黨一樣對這些歷史冷感,但必須說馬英九時期還是有做一些事,例如在2014年的軍人節前夕,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的英靈以總牌位形式,正式入祀靈忠烈祠:另一方面,在陳慧興上校的走動爭取下,馬政府也有編列預算撥款修印度蘭伽公墓。
在那遙遠的70年前,即1941年,遠在緬甸印度邊界的二戰戰場上,為阻止日軍從緬甸西進印度,以及確保中國西南大後方的穩定,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與英國共組了中英軍事同盟,中華民國政府派出了「中國遠征軍」投入這場戰事。對於民進黨,李立劭提到,2017年在台北孫立人將軍官邸(陸軍聯誼廳)舉行的紀念會上,柯建銘說自己高中時是孫迷,也讓大家對這民進黨大佬感到意外。
孫立人案的爆發,讓孫立人周遭的嫡系被連累,如中尉上不了上尉,有的升不了官二提早退伍,或遭遇白色恐怖。不管是國民黨民進黨,都非常被動的。
起初李立劭對拍孫立人的紀錄片有興趣,但實際深入接觸後,覺得自己完全不了解這塊歷史,而且這故事相當龐雜,在沒有把握之下,後來也沒合作下去了。誰在遙遠呼喚 片名之所以是《我那遙遠的呼喚》,是因為李立劭想要強調不被遺忘。李立劭不免感嘆,因為有國共鬥爭的因素,因此中共政府是漠視國軍的貢獻的,更遑論文革時期,遠征軍的經歷者、家族被歸類為「黑五類」。揭鈞是孫立人認養的五位義子之一,他曾寫過個不少孫立人將軍的書。
然而,經歷國共內戰、台灣三度政黨輪替等時代輪變後,這段往事已漸漸被人遺忘,當年的遠征軍已近凋零,而留在緬北的遠征軍後裔仍心懷著「中國」,只是這「中國」,是在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。「我個人是認為,基本上台灣社會就是冷感,所以你說每一任政府對遠征軍、孤軍的態度,都一樣。
「不管對馬英九總統評價如何,但對海外陣亡將士這塊,就我認識的國軍將領是對其肯定的,的確做了不少事,但你要說大作也沒有,就是象徵性的事情。對李立劭而言,他記錄這些在許多人眼中屬於外省人的家國血淚史的故事,並不是為了任何政治議程,他更在乎的是,任何一個流離在疆域外,個體與家國的離散情感
前美國總統川普(Donald Trump)、史上在聖座擔任過最高職務的華人韓大輝總主教、香港教區前樞機主教陳日君等政要,皆曾試圖說服方濟各放棄協議(憂心將損及教宗的道德權威),教宗則仍堅信「艱困的對談,好過毫無對談。或許是肇因於此,蓬佩奧在同年9月底造訪教廷時並未獲教宗接見(官方說法為避免影響11月的總統大選)。
发表评论